浅议新时期续修家谱


—— 以山东长白山马氏第六次续修家谱为例  

马以林  

【摘要】 近些年,在一些地方续修家谱之风颇盛。本文在回顾总结作者搜寻家谱、研究家谱到主修家谱经历的基础上,以山东长白山马氏第六次续修家谱为例,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推陈出新,创新修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这一课题,进行了理论探索。

【关键词】 马氏宗谱 马骕 马国翰  马耀南 马立训  创新修谱

 

近些年,在一些地方续修家谱之风颇盛,但大家对如何认识家谱如何续修家谱,意见并不一致。笔者从接触家谱、研究家谱到主修家谱,断断续续走过了30年,探索之路走得很不轻松。回过头来作一梳理,感慨颇多。

作者在上海图书馆.jpg

作者在上海图书馆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尊贤敬祖的优良传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家分大小,小者家庭,大者家族,都是社会的细胞国家的基础。家谱是家族文化的载体,修谱是推进家庭及家族文明建设的民族文化传统。家谱、方志、国史是中华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推陈出新,创新修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家谱是寻根的路线图

回想起来,笔者接触家谱是从寻根开始的,是从研究马氏家族历史开始的。改革开放之初,大批海外华人华侨归国寻根祭祖,激起了人们的寻根热情,也唤起了自己的寻根意识。面对千里迢迢回国寻根的海外游子,自己身在祖国,却不知道根在何处,深感羞愧。

寻根离不开家谱,家谱是寻根的路线图。笔者利用闲暇时间,搜集阅读马氏家谱、地方志书和相关史料,通过将家谱与方志、通史、移民史相互考证,研究马氏家族历史和家族名人。在省以上刊物发表了《清代著名学者马骕与马国翰是同宗一祖》《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书版的百年风雨》等文章,用家谱资料填补方志史料中的空白,更正史料中的错误说法。基本上弄清楚了马氏家族的发展史,知道了马氏先人从哪里来,自己从哪里来。

2006年,笔者收藏的民国版《马氏家谱》被收入大型地方文献丛书《山东文献集成》,同时被收入的还有《孔子世家谱》等4部家谱。该书由省政府特批立项,时任省长亲任主编,山东大学编纂出版,集各大文化单位之合力,成书200册。该书质量上乘,容量极大,被誉为“山东的四库全书”。

2010年,笔者所撰《山东文献集成中的马氏家谱》一文,在《山东图书馆学刊》总第117期上发表。此后,笔者又在山东省民俗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上发言,系统介绍马氏家谱及家族历史。

在考察中笔者发现,山东长白山区有三个古村落,即今天的邹平市西董街道马庄村、沟西村、大马峪村,在马氏家族600余年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因时间久远,区划变更,当地村民对本村历史知者甚少,外地族人寻访困难。2013年,笔者与民营企业董事长马厚强等马氏宗亲筹划,在上述三村刻石立碑,用传统的记事方法,介绍马氏历史和家族名人,讲述发生在古村里的故事。马氏族人踊跃参加,捐资15.5万元,立石碑四通,取名马氏文化史料碑。史料碑的落成影响较大,客观上为第六次续修马氏家谱做了准备。

2《马氏源流碑记》碑文.jpg

《马氏源流碑记》碑文

二、山东长白山马氏概况

山东长白山马氏是汉族马氏的一支,尊山东始迁祖马文英为始祖。马文英,字章华,明洪武4年(1371)由山西迁直隶(今河北)枣强县,复拨山东长山县(今邹平市)西董镇马庄,建村创业,至今已有649年的历史。马庄位于今济南、淄博、滨州三市交界之长白山北麓,是家族繁衍生息的源头。马氏后人以长白山为中心,不断迁徙,散居省内数十个县市区,尤以今邹平、章丘、淄川、周村、张店、桓台、新泰、莱芜、历城、历下、高青居多,跨省迁徙和移居海外的也不少,形成大家族,取名“山东长白山马氏”。因族人建宗祠、修家谱于马庄东邻之沟西村,当地人称“沟西马”。

马氏先人由山西迁山东的直接原因,是明朝初年明政府组织大移民。元末明初,山东等地是主战场。连年战争,瘟疫横行,许多地方成了无人区。战后为尽快恢复经济,明政府在洪武、永乐年间,多次将山西等地大批人口迁入山东。据知名学者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统计,单是在明洪武年间,迁居山东的民籍和军籍移民就达207.3万人,占当时山东总人口的35%左右。其中山西民籍移民121万人,河北民籍移民(大多数自称是来自枣强县)35万人。故有“山东人的老家在山西”之说。山东长白山马氏先人由山西洪洞县迁山东长山县,是明朝初年大移民的一个缩影。这段历史被移民后裔写进了家谱,被相关地区写进了方志。

长山是个千年古县,因境内有长白山而得名,1943年为纪念抗日烈士马耀南曾更名耀南县。由于胶济铁路开通,县属商业重镇周村开埠,快速崛起,商业繁盛,百货云集,长山有很高的知名度。位于今淄博市张店区东北的黑铁山曾隶属长山县,足见其县域面积之大。1950年,周村镇由长山县析出,与张店合称张周市。1956年,长山县并入邹平县,行政区划变化巨大,故如今有许多人不知道长山县在哪里。有部分马氏族人,捧着家谱找不到长山故土。

三、山东长白山马氏修谱  

家谱是家族文化的象征,是家族成员的花名册,是家族历史的记事本。《马氏家谱》始修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二次续修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三次续修于清道光三年(1823),四次续修于清光绪二年(1876),五次续修于民国二十年(1931)。第五次续修的民国版旧谱,线装16卷,成为第六次续修新谱的底本。

2016年4月,在间隔85年之后,山东长白山马氏族人启动第六次修谱。组成了30余人的领导班子和上百人的工作班子,历时3年,投资百余万,成16开《马氏宗谱》11卷,在谱马氏族人88 000余人。同时选编《马氏宗谱》文史资料,成方便阅读的宣传纪念册《马氏人家六百年》,随谱赠发。

3(不加说明文字).jpg

修谱工作得到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齐鲁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王志民先生,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杜泽逊先生为《马氏宗谱》作序。浙江省委原常委、省军区原政委马以芝先生,山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王裕晏先生,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原书记、研究员刘德龙先生等,分别为《马氏宗谱》撰联、书丹致贺。

四、续修新谱的基本做法

从本义上讲,家谱是记载家族世系和家族人物事迹的簿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家族相互借鉴,家谱从结构到格式逐步趋同,代代相沿,有相当的稳定性。但不同时期的家谱,有着不同的的历史烙印和价值取向。如今,时代不同了,家谱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修谱者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变化,因此家谱续修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正确区分家谱的精华与糟粕,去粗取精,在继承中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族人的期盼,更是对修谱者的挑战。

山东长白山马氏第六次修谱,坚持时间服从质量,提出“世系衔接不出错,族人名字不出错、政治把关不出问题”的基本要求,强调层层落实岗位责任制,守住修谱质量底线。在建立微信“编辑部工作群”、“主编工作群”,实现网上办公的同时,修谱总部办公室先后印发《修谱工作简报》19期,交流修谱情况,指导修谱工作。

第六次修谱的主要特点是,推陈出新,突出时代特征,创新家谱结构,创新家谱功能。《马氏宗谱》在扩大族人信息容量,改进信息检索方法的同时,首次增设《马氏家训》《家族名人》《家族记忆》等板块,记述家族历史,讲好家族故事,弘扬家族精神,努力提高家谱的知识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为与县市区马氏分支续修的《马氏家谱》相区分,突出大宗家谱特性,新谱取名为山东长白山《马氏宗谱》。

(一)明确新谱续修宗旨。

《马氏宗谱凡例》规定:“本次修谱的宗旨是,追本溯源,尊老敬祖,推陈出新,传承家族文化,弘扬时代新风,促进家族和睦,激励族人勤奋好学、崇德敬业,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既是为新谱续修确定基本原则,又是为新谱在家族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明确方向。

(二)慎重制定马氏家训。

家训是家族文化和家族成员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马氏宗谱家训》由编辑部组织力量,融汇集体智慧,筛选分散在马氏旧谱序言中的祖规家训,提炼撰写。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面向族众,通俗易懂,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突出家族传统,体现时代特征。大家热情极高,几上几下,数易其稿。《家训》的编纂过程,也是《家训》的宣传过程。

(三)慎重遴选家族名人。

家族名人是家族精神的典型范例,是家族成员的杰出代表,是为后人树立的学习楷模。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总部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推选标准和审定办法。《马氏宗谱名人传略》的起草工作,主要参照旧谱、地方志书和相关史料,慎之又慎,必要时主编作实地考察。经研究审定,清代著名史学家、《绎史》作者马骕,清代著名辑佚家、《玉函山房辑佚书》作者马国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抗日将领马耀南,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某部排长、特等战斗英雄马立训,榜上有名,获得家族内外的普遍认同。

4  家族名人(左起) 马耀南 马立训 - 副本.jpg

家族名人(左起) 马耀南 马立训

2019年11月,以马耀南三兄弟真实故事创作的电视连续剧《一马三司令》、吕剧《马耀南》分别在央视一套和央视十一套播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马氏三兄弟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前赴后继,英勇捐躯,展示了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山东长白山马氏家族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四)慎重编纂家族记忆。

在家谱中设置《家族记忆》板块,简要记述在马氏家族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地区、村镇、先贤和事件,是《马氏宗谱》的一个创新。取名《家族记忆》,是追求一种对编纂要求相对宽松的记事方式。为什么要宽松呢?基本原因是,古代家谱要么毁于战乱,要么毁于动乱,看不到了。现在能看到的各姓旧谱,基本上都是清代和民国年间撰修的,明代的都很少。早期创修家谱者较多使用口传史料,很难参照正史、方志编纂家族历史,且有隐恶扬善的修谱传统,造成史料不祥不准。此前,笔者为考证家族史料颇费周折,下过大功夫,但仍存敬畏之心,下笔应留余地,取名更应谨慎。

《家族记忆》与《家族名人》的撰稿有相似之处,编辑部参照新中国地方志书的编纂方法,汇集历次马氏旧谱史料、地方志书史料和马氏族人相关研究成果,认真考证,慎重编纂,以求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五)传承创新世系图表。

家谱世系图,是记载家族成员世系关系及个人信息的图表,是家谱的主体内容。传统家谱多采用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先生分别创立的排版格式,其基本特点是五世一图,纵为父子,横为兄弟,世系清晰,一目了然。马氏旧谱采用的是改良版的苏式修谱格式,改五世一图为六世一图,最后一世仅列名字,成为下一图的检索目录。马氏新修家谱沿用了这个传统格式,在世系图的偶数页码上,全部添加了标注族人辈分的世系条,方便查询阅读。

(六)下大力做好族人信息的编审。

族人信息,是指入谱族人简历中的两类基本内容。一是基本信息,如名字、生卒年月、学历、职务职称、配偶姓名、子女数等。二是业绩信息。强化族人信息的编纂,丰富了新谱内容,体现了时代精神,为马氏族人树立了身边的学习榜样。

族人信息是否真实准确、规范统一、详略得当,是衡量修谱质量的指标,是决定修谱成败的关键。族人信息要经过入户登记、编辑录入、校对审核等多个工作环节,涉及每一位族人的切身利益,工作难度很大。修谱总部及时印发各项规范、标准和《工作规程》,实行互审会审、分级审核制度,审后签字盖章,确保规定落到实处。修谱总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编审人员,从自身做起,公平公正,按规定办事,严查弄虚作假。为保证质量,安排在颁谱之后编印《马氏宗谱勘误表》。

5 新编《马氏宗谱》和《马氏人家六百年》  IMG_.JPG

新编《马氏宗谱》和《马氏人家六百年》 

五、做好新谱的收藏和使用工作。

改变家谱“密不外传”的传统习俗,积极推动新修家谱开放性的保护和使用,对借用国家文化单位设施条件保护家谱,对促进方志编纂和相关学术研究,对促进家庭和家族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是新时期创新家谱功能的重要体现。大家都明白,定购家谱的马氏族人终究是少数,个人收藏使用家谱的条件终究有限。

新编《马氏宗谱》的质量和容量,出乎多数马氏族人的预料。新谱颁发之后,各地新增购谱人数超出印谱预留计划,出现一谱难求。但是,在《马氏宗谱》编修期间,就有多家文化单位提出收藏申请。成谱之后,编委会坚持落实《马氏宗谱》捐赠计划。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博物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济南市档案馆、图书馆,淄博市档案馆、图书馆,滨州市档案馆、图书馆及相关县市区图书馆等文化单位,收藏《马氏宗谱》和《马氏人家六百年》,为家谱的保护和使用提供了便利。

2019年6月,对山东历代文化世家有深入研究的《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主编王志民先生,在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举办的《马氏宗谱》捐赠仪式上说,马氏家族是真正的文化世家、革命世家、齐鲁文化代表性家族,《马氏宗谱》具有很高的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曾两次担任《山东省志·民俗志》主编的民俗学专家刘德龙先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马氏宗谱》与时俱进,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展现了88 000马氏族人600年的传承、600年的积淀、600年的升华,难能可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

在古籍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四库学和山东文献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杜泽逊先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马氏宗谱》材料非常详实,体例非常科学,是一部非常严谨的学术性成果。马氏修谱,是另一种形式的“修史”。

总体看,山东长白山马氏第六次修谱,尽管走过弯路,存在遗憾,但重视文化传承,坚持创新修谱,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简介:马以林,(1950~)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原调研员,山东省中华文化促进协会常务理事兼齐鲁姓氏文化研究分会顾问、山东省民俗学会理事。


版权所有: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 鲁ICP备18009624号-1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东青龙街13号 | 邮编:250001 | 邮箱:sdzhwcxh@163.com

技术支持:海右天泰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