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推进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成就,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原则。

  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事关文化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百年党史深刻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文化繁荣、文明兴盛。

  站稳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共产党宣言》明确写道:“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共产党必须站在人民立场上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建构。我们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围绕服务人民的核心要求,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声作为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人民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文化修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真正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文化建设效能。

  确保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不同形态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是世界文化发展大势。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借助资本主义几百年来积累的话语优势和技术优势,在文化领域和网络公共空间输出资本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其目的就是借助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幌子,遮蔽企图颠覆我国政权的险恶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潜藏在技术背后的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文化建设要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在与世界不同文化对话、交流、共融、互鉴的过程中扎根中国大地,坚守中华文化,充分利用人类文明发展成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取得新的更大发展。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曾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7页)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这就要求把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人民心声、人民诉求。

  聚焦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现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深刻表明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时代特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把“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列为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要精准聚焦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依据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差异化诉求,有针对性地扩宽不同群体的精神生活空间,让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要得到合理的表达和满足,促进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满足与人民精神力量增强成同向的动态发展趋势,为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提升人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基本精神文化需要的基础性工作。满足人民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为全面、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一是加快构建公共文化设施。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建设,着力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整体布局更加均衡、服务质量更加优质、供给方式更加智能。二是持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按照供需对接、精准惠民的要求,建立健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动态反馈机制,推进线上线下平台一体化建设,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公共文化产品共享平台,把反映中国民族精神、道德风尚、审美追求、价值取向的优秀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以便捷的方式实现全民共享。三是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全民普法活动等,不断丰富群众性公共文化活动。同时,依据地方民俗特色文化,打造具备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推广民族特色文化活动。

  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意见建议和法律法规,有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标准化、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方向发展,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健全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根据新需要、新情况不断完善和发展。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文化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

  以人民生活为文化建设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人民生活蕴含着文化创造的丰富素材,只有深入人民生活,才能结合人民的情感、思想和意志创造出脍炙人口的文化作品,并在人民群众中起到价值引导、思想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在文化创造的过程中,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了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从人民生活中挖掘文化创造的鲜活素材。这要求文化作品既要为人民揭露和批判现实生活的丑恶现象,又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歌颂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光明驱散黑暗、用梦想指引方向、用美好引导心灵,不断鼓舞人民前进。

  以人民心声为文化建设主旨。只有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心愿、心情、心声的文化作品才能引起人民共鸣共情,才能传得开、留得下。进入新时代,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盈,同时人民在家庭、工作、教育等方面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我们要把人民心声作为文化建设主旨,既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作品传达人民在民主、法治、教育、环境、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意志和愿望,又要通过文化作品进行思想引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文艺工作者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迷失方向。要通过提高文艺工作者的学养、涵养、修养,确保文艺工作者担当社会责任,注重社会效益,切实通过文化作品传达人民心声,反映人民关切。

  以人民故事为文化建设题材。只有真正热爱人民,对人民怀有真挚的情感,做到为民抒写、为民抒情、为民抒怀,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伟大作品。百姓当中的故事最能反映万千生活景象,是最有情感、最有温度、最有力量的文化建设题材。文艺工作者要挖掘人民生活中鲜活感人的真实故事,通过艺术创造和转换,生产出有正能量、有人情味、有感召力的优秀作品,不断讲好中国人民追梦、筑梦、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辛勤劳动、走向共同富裕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抢险救灾、共同抗疫的故事,传播好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

  实现人的发展与文化建设同频共振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永恒的主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文化建设要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导向,提升人民的道德修养、精神境界、思想涵养、审美水平等,实现人的发展与文化建设同频共振。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人民精神生活富裕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人的发展内在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充盈和安宁。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并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这是人民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对内在精神生活发展的强烈需求。因而,必须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不断满足人民内在发展需要。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坚持理念先行,将创新作为引领文化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不断推进文化在题材选取、内容生产、话语表达、传播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不断构建文化创新体系。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促进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激发的相关体制机制,如文化创作激励机制、文化监督管理机制、文化成果保护机制等,为人民进行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破除阻滞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激发的体制机制,让一切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三是推进人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大人才队伍政治思想、创新意识、知识储备、道德水平、业务能力的培养力度,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

(作者: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版权所有: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 鲁ICP备18009624号-1

办公地址:济南市市中区马鞍山路18号院9-2 | 邮编:250001 | 邮箱:sdzhwcxh@163.com

办公电话:0531-86017775 | 微信公众号:sdzhwhyjh

技术支持:海右天泰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