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史志文化 传承史志精神 ——省文研会秘书长王金才带队赴黄氏集团(厂区)考察调研

为深入挖掘史志文化,弘扬史志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7月16日,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金才带队,携副会长李平生(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教授)、文化公益大使张晓生(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等一行,赴山东黄氏集团(厂区)——黄氏印务实地考察调研,并交流座谈。黄氏集团董事长黄强及公司高层陪同。  

考察团一行先后参观了黄氏印务的印刷车间、折页车间、锁线车间、装订车间等主要生产区域,见证了印刷成书的全过程。作为国内史志类集编撰、印刷、出版为一体的标杆企业,黄氏集团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当前国内不超过三台),以12000f/h印刷速度、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严谨的工匠精神,确保了史志典籍的高品质印制。

  车间内,自动化设备与人工精细操作相结合,每一道工序都彰显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坚守。

站在一面面高耸的“藏书墙”前,考察团驻足良久、深表震撼。看着这些整齐排列的史志典籍,从古代方志到现代年鉴,跨越岁月长河的文明记忆在此沉淀。大家时而俯身细察装帧细节,时而抬手轻抚书脊纹路,连连赞叹:“这才是真正的文化长城!”  

黄强介绍,黄氏集团从事地方古籍文献研究开发,地方史、志、年鉴编修出版20余年,业务覆盖全国17个省、自治区。这些藏书墙汇聚了企业多年累积的样书2万个品种,藏书20余万部,其中更有通过科技手段的孤本再造。

王金才特别关注典籍的保存工艺,并强调:“史志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要用最科学的手段对抗时间。”  李平生则对地方志中的民俗记载兴趣浓厚,称:“这些记载中,藏着中国人最真实的生活基因。”   

黄强说,黄氏集团依托多年编篡出版各级党史方志及各类地情书,构建了庞大的史志数据库,并结合AI技术,探索出“数据库+数字技术+专家”的志书编修新模式,并逐步实现完善的史志数字化存储。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史志编撰、收藏保护、文化传播等议题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史志作为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研究价值与时代意义会随着时间推移愈发珍贵,尤其在数字化时代,如何通过创新手段保存和传播史志文化,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机遇。

黄强表示,企业始终以“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为使命,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力量,持续提升技术水平,为史志典籍的整理、研究、编撰及出版提供有力支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承贡献企业力量。

座谈尾声,王金才抚摸着藏书感慨:“每一本史志典籍都是一扇时空之门。我们的任务不仅是守护这些门,更要帮当代人找到钥匙。”

王金才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史志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黄氏集团以现代化技术赋能传统印刷、传统史志保护,为史志文化的存续提供了坚实保障。

他希望黄氏集团能够依托优势,进一步深入挖掘史志文化、史志精神,推动史志文化从“纸上”走向“云端”,让更多人了解历史、铭记乡愁、增强文化自信。

座谈会当场,双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将携手开展“史志文化活化”工作,汇聚学术和科技力量,借助数字化手段、文创产品开发和开展研学活动等多元形式,让沉睡的史志典籍“活”起来,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

挖掘史志文化,修志问道,以启未来。

传承史志精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此次考察活动,不仅展现了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对史志文化的高度重视,也为探索“文化+产业”融合路径提供了新思路。省文研会将以此为契机,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史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沉睡的史志典籍焕发新生,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活动花絮

版权所有: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 鲁ICP备18009624号-1

办公地址:济南市市中区马鞍山路18号院9-2 | 邮编:250001 | 邮箱:sdzhwcxh@163.com

办公电话:0531-86017775 | 微信公众号:sdzhwhyjh

技术支持:海右天泰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