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文化进乡村,美德传承润民心——省中华文化研究会“中华美德学堂”走进历城区曲家庄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丰富“我们的节日”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乡村,8月27日(七夕前夕),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联合山东大学中华美德教育学院、山东大学校友企业家俱乐部、山东省公益慈善研究会及历城区委宣传部,在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曲家庄村成功举办了“中华美德学堂-七夕文化”宣讲活动。

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金才,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李平生代表我会出席。

山东大学济南校友会常务副会长葛青华,历城区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及鲍山街道负责同志,与曲家庄村党员群众约百人共同参加了活动。鲍山街道曲家庄村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刘英主持活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任雅萱作专题讲座。 

活动致辞

葛青华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在曲家庄村举办“七夕文化与中华美德”宣讲活动,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致敬,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的有益尝试。“中华美德学堂”通过邀请学术专家面向社会讲授传统文化,让传统美德在基层焕发光彩,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氛围,展现了文化传承的新活力。 

主题讲座

任雅萱的讲座以《七夕文化与中华美德》为主题,紧密贴合乡村实际,由七夕节的历史起源讲起——从《夏小正》对“织女”的记载,到汉代画像石中的牛郎织女形象,再到唐代“七夕”成为固定节日的演变,层层递进解读节日文化脉络。针对乡村群众的认知特点,她重点阐释了七夕文化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涵:女性“穿针乞巧”体现的劳动智慧,可与乡村手工技艺传承结合;“爱情忠贞”理念契合乡村邻里和睦、家庭和美需求;“成年礼俗”能丰富乡村民俗活动形式。同时,她提出的“复兴传统乞巧实践”“挖掘地方诗词资源”等建议,为曲家庄村后续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清晰路径。

专家点评

李平生在点评总结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独特标识”,它承载着“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哲学理念,塑造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与道德根基。

他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扎实推进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深入挖掘包括七夕在内的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要遵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原则,既要“顶天”对接国家文化战略,更要“立地”对接百姓日常生活,最终让节日文化服务当代、滋养人心,真正实现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鼓士气的社会效果,使传统焕发新生活力,让文化充盈时代氛围。

参观交流

在后续的参观交流中,工作人员介绍,曲家庄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依托鲍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农耕文明底蕴,通过数字化治理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实现了从传统农村向“乡村田园CBD”的华丽转身。

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曲家庄村以独具特色的“530首问负责制”赢得了广泛赞誉——村民诉求5分钟内响应、30分钟内上门解决,高效务实的治理模式成为基层创新的亮点。在产业振兴方面,村里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成功打造了本土农业品牌“磨上花开”,走出了一条具有曲家庄特色的振兴之路。

曲家庄村还紧紧围绕“庭院美、生活富、家风好”这一目标,深入开展“争创出彩人家、共建美丽乡村”活动,通过定期组织亲子阅读、邻里互助、民俗体验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也进一步激发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和传承动力。

王金才表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中华美德学堂”落地曲家庄,正是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精准对接乡村文化需求,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的具体实践,让乡村不仅成为文化传承的“受体”,更成为美德践行的“主场”。

他指出,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让乡村成为传承中华文脉、涵养美德新风的重要阵地,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兴村。

此次“中华美德学堂”七夕进乡村活动,是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践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基层文化建设”使命的生动实践。下一步,研究会将继续聚焦乡村文化需求,整合多方资源,推动更多优质文化活动走进乡村,助力山东乡村文化振兴与美德山东建设。  

版权所有: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 鲁ICP备18009624号-1

办公地址:济南市市中区马鞍山路18号院9-2 | 邮编:250001 | 邮箱:sdzhwcxh@163.com

办公电话:0531-86017775 | 微信公众号:sdzhwhyjh

技术支持:海右天泰传媒有限公司